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化强国之“强”,首先就体现在我们具有凝魂聚气、振奋人心、团结鼓舞全体人民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勇毅前行,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今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同样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内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对外以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感染力占领文化高地和传播高地,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全社会塑造一套能够安顿人心、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指导行动的共同价值信仰和奋斗目标,鼓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一手抓思想建设,一手抓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要通过党内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渠道,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制度建设的关键是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制度层面获得刚性支撑。由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就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形成了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力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认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唯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推进强国建设,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是杠杆,能够撬动蕴藏于亿万群众之中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推动理论创新、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要实现这一千秋伟业,创新是关键。创新的动力来源,一是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二是自主自觉的基层探索。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协同配合起来,就能够既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又能有效激发基层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以双轮驱动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文章来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xxyd2/588306.jhtml
暂无评论内容